撲朔迷離的《羅生門》中,甚麼才是真相?

黑澤明名作解析 | 藝文

Dondon Tsai
5 min readSep 21, 2019

各說各話中撲朔迷離的真相,「羅生門」一詞來自名導黑澤明一九五零年改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與《竹敷中》的電影《羅生門》。其中黑澤明不只融合了兩個本來獨立的故事,還加入更深的內涵。

這一次,或許我不再信任人心了。

電影始於在羅生門下躲雨的三人:乞丐,僧侶與樵夫。閒閒無事,僧侶與樵夫便說起了一個令人心寒的故事:數日前,樵夫在竹林中發現一具武士的屍體,調查之後發現是江湖大盜「多襄丸」所殺。逮捕多襄丸後,原來他是看上了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襲擊兩人。強奪其妻貞操後,又殺死了武士。然而,三位關鍵人物卻說出了交織而矛盾的供詞。

第一位呈述的是多襄丸本人,他說他的確強暴了武士的妻子,但他本無殺意,是武士的妻子要求兩人為她決鬥,才在一番激烈的劍鬥後殺死了武士,而女人則趁亂逃跑了。

武士的妻子卻說出了另一種故事。多襄丸在強姦後就離開了,然而她的丈夫卻不發一語,以鄙夷的眼神凝視著她。握著小刀的她承受不了心理的壓力昏倒了,醒來後卻發現小刀插在丈夫的胸口身上。

彷彿嫌真相還不夠模糊,死者丈夫又通過降靈的方式,說出了他的版本:多襄丸本想娶女子為妻,但女子竟要求先除其夫。厭惡女子的無恥多襄丸放開了武士,將女人交其發落。最後女人逃跑,武士不堪受辱而自殺。

顯然一定有人說了謊。但這些人乍看是沒有理由說謊的:多襄丸總難逃一死;女人都沒有犯下罪刑;武士更早已死去。那麼,這些人為何要說謊呢?

人們太脆弱,對自己也太脆弱,才說謊。

古希臘政治家迪摩西尼曾說:「沒有甚麼事比自欺更容易了,因為人總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我認為三人皆沒有說謊,因為他們所認知的真相,早已被他們對真相的期望所扭曲。

當有人已經死去,有人離死不遠,有人處在生不如死的境地,騙過他人早已沒有意義。三人的矛盾的證言不是為了說服他人獲取利益,而只是想在鏡中看到理想的自己。謊言不是為了欺騙他人,而是為了欺騙自己。

在交織的謊言中,三個版本各為三人添上不同的面貌。在多襄丸的版本中,他英勇而盜亦有道。在女人的版本中,她雖然身軀受辱,靈魂還是貞潔的。而在丈夫的版本中,他受到了女人的背叛,為維護自己的名譽而自殺。武勇、貞潔、尊嚴,三人所重視的價值都在現實中被打破。他們無法接受現實中不堪的自己,只能用自欺蓋住真相。

竹林中究竟發生了些甚麼?我們似乎可以在交錯的謊言中梳理出一些真實,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用意:當看客編織竹林中的真相時,也就走入了撲朔迷離的竹林。

即便是看似客觀的看客,在梳理出「真相」時,也會不自覺的摻入自己對現實的期望。「竹敷中」就像羅夏的墨漬測驗,看出的其實是內心的投射。人們或許會欣賞多襄丸的豪爽,或許會憐惜被玷汙的女人,或許會與武士同仇氣慨,最終相信的,總是自己所期望的現實。

人如果互相不相信的話,這個世界又與地獄有什麼差別呢?

黑澤明在電影裡做出了兩個有趣的改變。一是初看電影,會覺得以「羅生門」為題有些奇怪。「羅生門」的故事看似只是「竹敷中」的布景,跟故事核心沒有太深切的關係。

原著「羅生門」講的是一名試著抱持道德生存的乞丐的故事。一日,這乞丐見到一位老婦在羅生門下拔屍體的頭髮。義憤填膺的他上前指責,卻得到「這人本來也是個不義之徒,我為了生存有何不可」的答覆。長考過後,乞丐打昏了老婦,剝其衣物揚長而去。

另一是電影給了一個看似客觀的解答,消除了「竹敷中」的懸疑結尾,使其更像一個推理故事。這個解答就是樵夫的證言。

多襄丸在強暴了女子後,又低聲下氣的請求她嫁給他。為此,女人要求兩人為她決鬥,但出乎意料的是兩人竟都膽小地不願拿生命冒險。處境堪憂的女人於是以男子氣概為由挑撥兩人決鬥。原來,兩人的劍術都相當拙劣,在一番狼狽的打鬥後多襄丸殺了武士,女人逃跑。

這兩個改變,有共同的解釋:黑澤明也走入了竹林,答了墨漬測驗。如果說芥川龍之介透過「竹敷中」與「羅生門」分別傳達出了真相的懸疑與生存的殘酷,黑澤明就是在「竹敷中」的懸疑中看出了「羅生門」的殘酷。

在樵夫的證言中,每個人都如小說「羅生門」的乞丐一般為了生存拋棄信念。在三人之中,挑撥離間又背信忘義的女人,反而是最後的勝者。樵夫代黑澤明所描繪的「真相」,是在這撲朔迷離的真相中最不堪醜惡的可能:真相總是最不堪的,不自私就無法生存。

是的,這個世界就是地獄。

電影尾聲,三人發現了一個嬰兒。見到嬰兒身上貴重的和服,乞丐立刻把嬰兒的衣服拿走,使僧侶對人性完全幻滅。樵夫又伸手想接過嬰兒,僧侶本以為樵夫連貼身衣物都想搶走,不過,樵夫解釋他已養育了六個孩子,只是想再收養這個嬰兒。

該如何理解這一幕呢 ?樵夫的舉動究竟是人性的救贖,還是又一個自私的謊言?在這個撲朔迷離的世界中,我們該相信人性的善良,還是生存的殘酷?現在,換我們答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