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到底,是甚麼?(下)

甚麼讓文青變成偽文青 | 思考

Dondon Tsai
4 min readOct 6, 2019

許多追求著文青形象者,落入了個不甚討人喜歡的風尚-偽雅。

偽雅(snobbish)一般翻為勢利,但比起錢權,偽雅重的是文化。《偽雅史》中寫到,早在凱撒大帝的時代,就有原是奴隸的暴發戶「大肆擺闊,滑稽模仿上流社會的風俗,希望能夠使人們忘記他卑劣的出身,讓人們以為他完全屬於上流社會,並且居高臨下地碾壓他認為低等的人。」

渴望擁有上流社會階層中流行的觀點、生活方式、趣味的虛榮 -法國社會科學院

偽文青的偽雅,就是期望人們忘記他庸俗的本質,以為他完全屬於文藝社群。然而偽雅者「輾壓低等」卻去不掉庸俗,「大肆擺闊」卻裝不出風雅。不但貽笑大方,還連帶弄臭了真文青,就是因為偽文青模仿了形貌,卻失去了本質。

偽文青也厭俗,卻不是排斥過度商業的庸俗,而是想獨佔陽春白雪般的優越感。偽文青誤做冷門為品味的標竿,以為少為人知就等於別有內涵。著了魔般的吹捧冷門的作品,而只要沾了點人氣,即使是神作也視如敝屣。盲目的不跟風,成了另一種的跟風。

在偽文青眼中,艱澀就是深刻。漫威太免洗、好萊塢太商業、甚至文藝片都太做作,只有院線沒有上映,歐陸小國的獨立電影才稱得上藝術。最好有點抽象哲思的意境,有點印象派的朦朧氛圍,有點在後現代的時代語境中於西方社會脈絡下通過解構主義方法解讀文本闡釋探討資本主義對人類個體性的抽離與異化。

岔個題,固然近年人們對艱深的內容愈來愈沒有耐性,也時常不尊重專業,把看不懂的都當作故弄玄虛,這並不是放棄溝通的理由。就如同余秋雨說的成熟之一是「一種不陡峭的高度」,把自己關在語言築成的象牙塔,然後抱怨「庶民」怎麼這麼反智,也不怎麼有溝通誠意。

社群媒體又使這樣的做作更顯滑稽。社群媒體鼓勵人們用輕薄短小的文字,分享光鮮亮麗的生活,偽雅的偽文青禁不住擺弄一番的誘惑。姑且不論思想是不是真材實料,在上百字就要「長文注意」的臉書,怎麼傳達深刻呢?於是抽象變成空泛,情感成了無病呻吟。沒有支撐的華美文字,便是囈語般的文青體。

隨著行銷手法演進、精神生活退隱,現代人愈發依賴商品來定義自己。當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促成了自我定位的商品化,偽文青對文青形象的模仿也把精神的文青,轉化成了物質上的「大肆擺闊」。

我們通過選擇市場上的圖像,時尚和生活方式中來定位真實自我,這些又反過來又成為我們看待彼此的工具 -土撥鼠評論

文青風成為了一種消費時尚。即使只會用瀏覽器逛逛臉書,還是一定要買Mac,購買蘋果不再是為了商品的品質,而是因為只有購買蘋果產品,才能彰顯自己生活態度。一個人「文青」與否的判準,不再是對文藝的愛好、或甚至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而是桌上擺著的是不是Mac、是不是穿著某牌的帆布鞋與要價不菲的素T。

這種商品化的極致,就是到處都是的切·格瓦拉T恤。古巴革命領導人物切·格瓦拉,幹的本是用生命批判資本主義的共產游擊,死後卻被印在血汗工廠製造出的T恤上。現在不用革命,只要在亞馬遜上花上幾塊美金,把切·格瓦拉的肖像穿在身上,就能表達浪漫的革命精神。

偽文青追求文青之名,卻抹去了文青之實。厭俗的文藝變成另一種跟風做作;簡約的質感變成另一種穿搭流行。偽文青最終活成了自己批判的形貌,如同成為暴發戶的奴隸般,成為可憐又可厭的笑柄。

文青的本質是深度,不是窄度;是不媚俗,不是不從眾。不論熱門冷門,好作品就該是好作品;不論穿啥用啥,生活品質就是生活品質。追求文青之實,而非文青之名,才是個真正的文青。

我願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張愛玲

如此說來,這麼咬文嚼字寫了一整篇,我可真是最媚俗偽雅的偽文青了。

--

--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