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到底,是甚麼?(上)

裝甚麼,文青都不文青了 | 思考

Dondon Tsai
5 min readSep 29, 2019
Photo by sean Kong on Unsplash

從幾何時,文青一詞由褒轉貶,從愛好文學的青年變成無病呻吟之代名詞,真正的文藝青年根本不想被人稱作文青。文青在網路上備受嘲弄也好幾年了,但一直不甚明瞭的是,當我們在嘲諷文青時,我們在嘲諷甚麼?

文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文乙己,你又發廢文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要一杯雨後的惆悵,再一碗城市的孤寂。」便排出八台Mac。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抄小說了!」文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抄了村上春樹,還錯字」文乙己便漲紅了臉,扶著粗框眼鏡的手指不住顫抖,爭辯道「致敬不能算抄...致敬!...文青的事,能算抄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作者已死」,什麼「脈絡」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文藝的氣息。 -魯迅(誤)

說到文青,許多人會立即想到是東方版的不從主流嬉普士(hipster)。確實,兩者都崇尚文藝與反骨,近年也都備受嘲弄-甚至到了劍橋辭典已把不從主流的嬉普士定義成「強烈受近來的流行與想法影響的人」的程度。

話雖如此,嬉普士與文青仍不能混為一談。這不只是嬉普士較重復古、文青偏好簡約這種風格的不同,兩者的著重之處也有細緻但關鍵的差異:嬉普士重反骨的窄度,文青重文藝的深度。

對文青的嘲弄並不是二十一世紀的特產。早自十九世紀開始,就有人抱怨「那些出入劇院,聽一首象徵主義的詩歌就會暈厥的做作女士們」今日一手拎著托特包、一手捧著《挪威的森林》的文青,其實是個淵源久遠的現象。

《挪威的森林》劇照

真正能解釋我們所見的文青的是兩個文化-文藝反骨的波西米亞與城市新貴的雅痞青年-交織出的火花。

波西米亞指的可不是地名,而是十九世紀就有的藝文現象。「波西米亞人」一詞本是法語中對流浪的羅姆吉普賽人的稱呼(誤以為是從波西米亞來的),也因此指住在羅姆人區的窮困藝術家。後來波西米亞風逐漸演化成一種藝文界的現象,文人雅士以頹喪簡樸表達對反骨甚至背德的生活主張。

一個藝術家或知識份子,在生活上和藝術裡脫離世俗常規 -西敏評論

不過,馬克·吐溫可不是靠蘋果筆電出名,讓文青與生活品質扯上關係的是雅痞。

八零年代興起的雅痞,是「年輕、都會、專業」的簡稱,隨著都會化與高科技興起,許多年輕的白領新貴得以享受更高的物質生活,形成了上一輩截然不同的消費文化。雅痞不甘省吃儉用,卻仍無法負擔上流生活,因此形成在衣著與日用品等小處上表達品味,群聚於文化活動的新興中產階級。

年輕、受過大學教育的成年人,領高薪且住在城市裡 -韋式辭典

文青的形象已與物質上的穿搭撇不開關係 | From Google Search

文青兩個原型的共鳴與矛盾之處,形成了文青獨特的生活主張。

波西米亞風不屑庸俗的主流,雅痞文化也看不起老土的上一代,這樣共鳴就是文青的厭俗。藝文一但成為主流,確實很少有創作者能頂住流量的壓力,持續保持創作的靈魂。為了尋找有深度的音樂,獨立已是低消,後搖才是標配。對於文青來說,真正的內涵總是在少為人知之處。

例如草東沒有派對以黑馬之姿奪得金曲獎後的風波。不論是與五月天粉絲論戰中,流露出對商業主流的鄙視,或是對金曲後的新粉絲「無腦跟風」的不滿,都可窺見粉絲厭俗的氣息。

沒有Mac的文青,還能算是文青嗎? | Photo by Jessy Smith on Unsplash

波西米亞風蘊含對反流行的簡樸,雅痞文化卻抱持對品質的嚮往,這矛盾體現在文青風的單品。珠光寶氣的奢侈品太過膚淺(也負擔不起),但又忍不下真正粗製濫造。因此,文青不追求花俏的外表,而是厚實的品質,甚至不太在意價格。也就是簡約但精良的「無印」良品。

例如文青的必備Mac。設計簡約,工藝精良,更無微不至的考量藝術創作者的需求。因此即使價格高昂,許多文青還是願意掏出荷包,以將賈伯斯的設計哲學捧在手上。

了解了雅痞文化與波西米亞,我們就能解釋文青:出於千禧年世代尋求個體性與後物質主義的特性,社會階層屬於雅痞的青年追求波西米亞之文藝生活的現象。

不過,這樣的文青哪有甚麼問題呢?文藝的深度與生活的品質並非不能共存,真正使文青一詞成為嘲諷的對象,使文青成為偽文青的,另有其事。

或許有人會說,喜好文藝卻沒有這些特性的年輕人,難道就不算文青了嗎?確實,文青來自「文藝青年」的簡稱,但我們在使用文青一詞時的語意早已超出了「喜好文藝的年輕人」的字面解釋。而且,玫瑰不名玫瑰,也不改其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