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簡單生活提案 ── 讀《湖濱散記》
《湖濱散記》的理念很簡單:哲學應是生活的,生活也應是哲學的。梭羅說「做一個哲學家不用奇思妙想,也不需成一家之言,而是愛好智慧到奉為圭臬,過簡單、獨立、豁達而誠信的生活。」如果他活在二十一世紀,大概會把書名改成《哲學的簡單生活提案》。
梭羅不認可故作深沉的哲學家,嘲弄他們的概念之網。他不建構環環相扣的論證,也不用晦澀難解的術語,而寧願花大段篇幅感佩湖面如鏡,或以短短數語諷刺時代鄙俗,他的文字洗鍊而深邃,就如他自身對經典的讚譽:幾可與早晨爭美。這本書太優美,也太淺近,似乎會讓人疑問,這還算是哲學嗎?
見到鮮花盛開,不知花朵為何而美,眼前霧氣飄緲,尋思一切是真是幻,看著好人受苦而惡人享福,質問道德的意義,不就是這些樸實的疑問,開啟了哲學的探求嗎?美學、知識論、倫理學,這些嚇人的名詞總讓人拘謹地抄起筆記,卻忘了哲學談得正是眼前的世界,忘了一切不過是為了那簡單的問題,如何活好這段人生?《湖濱散記》就是梭羅對這個問題的提案。
他在湖畔蓋了間小屋,讀書種田、釣魚散步,獨居兩年。在日益繁複的世界中,他力求簡單,只要有簡單的食物、衣服與房屋保持生存所需的熱量,其餘一切都是虛榮。比起出賣自己的時間,來換取不需要的商品,他寧願吟頌荷馬史詩,與木訥的伐木人閒聊,自命為天邊雲雨的觀察員,花時間記錄藤蔓如何生長。
如果梭羅看到今日的我們,他或許會報以同樣機敏的訕笑。我們擁有達成一切的手段,卻找不到值得追求的目的,擁有許多卻無法滿足,縱情聲色卻不快樂,總把履歷與個版上的數字,當成一個人的價值。他是否會像取笑接通大西洋兩岸的電報線一樣,取笑我們連結千里,卻隔絕彼此的網路呢?兩百年過去了,他的諍言切時:
「即使在這相較自由的國家裡,大多數人只因無知與錯誤,而被虛假的需求與過度的苦勞占滿。他們的手指操勞過度,過於笨拙而顫抖,無法摘取生命豐盛的果實。」
不過,雖然洗去了鉛華,梭羅他不喝茶不喝咖啡,連音樂都不想聽,想來有點枯燥。這樣的生活真的有人受得了嗎?如果陳義過高卻無法實踐,哲學就只是沉思者的填字遊戲,甚者成為吃人的理學。我想,要有真正嚴肅的哲學,還是得承認天上星宿與心中道德固然值得景仰,人卻也拋不下飲食男女。
被紀錄在書卷裡的,大都是學者的哲學,自然崇尚靈性,鄙視肉身。但是,也有人清醒地追求俗世的快樂,這樣的人沒有寫下自己的哲學,不過是忙著追求實在的人生罷了。靈肉的衝突並非絕對,人能同時在精神與物質上活得豐富,也能同時活得貧乏,就如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所說:
「好像人是介乎天地之間,介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介乎崇高的思想和卑鄙的情慾之間。這樣的介乎中間,便是人類天性的本質。渴求智識和渴求清水,喜歡一個好的思想和喜愛一盆美味的筍炒肉,吟哦一句美麗的詩詞和向慕一個美麗的女人,這些都是人的常情。」
說來說去,如果這也對那也對,讀哲學又是為了甚麼?確實,在終極真理被找到之前,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但是,不管喜歡娛樂片還是文藝片,若是在看電影時睡著了,那即便打了卡,也甚麼都沒有看過。生活也是一樣,不經審視的人生,就如同一輩子都睡著一樣,是不值得活的。
梭羅說「我走入深林,是為了慎重的活著,直面生命的精粹,看看我能否在其中學到該學到的,免得將死時,才發現我從未活過。」他在湖畔的生活非我所願,卻讓我也走入了哲學的深林,誠懇地審視自我與世界,嘗試找出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最後,《湖濱散記》並沒有給我一種生活提案,而教會了我如何對生活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