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總是拖延-拖延專家的告白
拖延是情緒管理問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 蘆葦
明明有一個月寫報告,卻拖到截止前晚才動筆,徹夜爆肝(或許再加一兩瓶紅牛)才在破曉完成,隔日痛下毒誓再也不拖延,但當下件事情來時,內心的魔鬼卻又說,沒那麼急...如此情景,相信每個人都有過,更可能的是,讀著這篇文章的你,現在就正拖延著甚麼。
說到拖延,我可真是無所不拖,作業還是基本款,你有聽過人拖延拖到吃飯睡覺都能拖嗎?由於拖延,我曾在一個上午讀完一整個期末考,在一天內從決定主題,構思大綱,到寫出一篇兩千字的文章-真可謂狗急跳牆。
既然身為拖延專家,我對拖延自然有點了解。
故事從一個TED演講講起。在拖延者的腦內,都有個醉生夢死的短視猴。每當我們想要做些正事,短視猴就跳出來大肆搗亂「看下維基百科吧,了解斯洛伐克的歷史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的」「已經過五分鐘了,不知道IG有沒有人PO了新的限動」「今天已經晚了,明天再做吧,明天也做得完啦。」
時間飛逝,眼見期限越來越近,再不做事就要大禍臨頭,「阿阿阿阿明天就要期末了我還沒開始讀」恐慌怪出現了。恐慌怪是短視猴的剋星,也是我們最佳的鞭策者。在恐慌怪的監督下,短視猴躲得不見蹤影,理性的自我奪回控制,終於能定下心來完成正事。
這就是拖延者的生活模式:在短視猴把事情拖到不能再拖後,依靠恐慌怪帶來的高效率彌補。因為有恐慌怪,拖延者大多能維持生活,按時交出成果。然而,一但預測失準,恐慌怪過晚出現,即使腎上腺素滿載也無法完成,只好開天窗;草草趕就的成果更經常品質不佳,漏洞百出。
有期限的還都是小事,拖延最有害的,是在沒有期限的時候。學一門新的語言、跟朋友說一聲謝謝、離開一直嚷著不喜歡的工作、追尋一直沒有開始的夢想,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沒有期限。沒有期限帶來的緊迫感,恐慌怪就無法出場驅趕短視猴。我們一拖再拖,待察覺時為時已晚。
然而,難道我們就如此無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短視猴拖掉一切嗎?並非如此。短視猴與恐慌怪的故事雖然活靈活現的展示了拖延者的內心世界,卻無法回答一個更關鍵的問題:短視猴為何會出現?
人們時常將拖延跟自我控制不足畫上等號,也就是認為拖延者一心享樂,太過軟弱,無法將短視猴趕走。深受拖延所苦的人想必都知道,拖延者絕不是懶惰。拖延其實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
念書寫功課很無聊、跟朋友表達感謝需要勇氣、離開工作追尋夢想很令人不安,面對這些重要但困難的事情,我們雖然知道長遠上是有利的,但現時偏好-也就短視猴-讓我們看重眼前的情緒,而不是未來的好處,所以我們拖延,讓現在舒服點。因此,雖然拖延是有點高效率的好處,有意識、自願的將事情推到期限前刻才做的積極拖延,與使人深受其苦被動拖延有本質上的差別。
拖延並不是甚麼獨特的個性,或是在時間管理上的神秘詛咒,而是面對事情引發負面情緒的方式-無聊、焦慮、不安、沮喪、怨恨、自我懷疑...
- Charlotte Lieberman in Why You Procrastinate
拖延其實是症狀,不是本源。拖延代表我們對於在拖延的事情中,有個問題讓我們想要逃避。這或許只是厭煩或枯燥,或許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擔心自己會搞砸的恐懼,懷疑自己並不夠格的自貶,以及其他會帶來拖延的心態,又或許我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做的到底是甚麼。根據《拖延心理學》,心理狀況如憂鬱症、焦慮症與注意力缺失症也可能加劇拖延的狀況。
更糟的是,為了讓自己舒服點的拖延,最後總讓我們更加痛苦。拖延時。我們其實清楚不該拖延,更深知自己正在拖延。拖延引發更多負面情緒:無法控制自己的沮喪;時間一刻刻流逝的焦慮;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的自責,這又使我們更想逃避,終成為無底的負面循環。
拖延是心理問題。負面情緒引發短視的逃避,逃避又進一步引發自責的負面情緒,成為循環。因此,拖延不只讓我們總是活在趕不上期限的壓力下,讓我們無法完成長遠的目標,本來是為了紓解負面情緒的拖延,又再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
二十一世紀,日新月異的科技使逃避的手段如此觸手可及,隨手一點就能沉浸自我於娛樂。伴隨著現代社會的龐大壓力,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拖延著甚麼。但我們又該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拖延共處呢。
上網一查拖延,滿坑滿谷的都是「讓你不再拖延的X個生產力技巧」。但就如拖延專家-研究拖延的專家,不是我這種拖延的專家-蒂姆·佩奇爾所說「拖延是情緒管理問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工作技巧可以讓我們忽略負面情緒,短期內對抗拖延,好好工作。但這治標不治本,我們還是會回到本來的拖延習慣,然後又因為故態復萌情緒低落,就此啟動下一個循環。
與其試圖解決拖延,拖延應被視做一個警示,而不是問題本身。拖延是心理問題的症狀,要治本,就得找出並解決拖延背後的問題。這自然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甚至可能在探索內心時發現更大的問題。但只有解決了拖延背後的情緒,才能根除拖延。
最後,拖延無法解決,只能試圖與其共處。研究拖延的人,大多也深受拖延之苦。文初的TED講者,在上台演講的前一個月,才開始準備講稿(TED給了他六個月);撰寫「拖延心理學」的作者們,拖了整整兩年才交稿。對自己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自責,反而可以打破拖延的無盡循環。
放輕鬆點,畢竟我也是在拖了一周後,才在一天內趕了這篇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