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你應該再給孔子一次機會
沒錯,就是那充滿廢話、空洞、陳腐的孔子 | 思考
我想請你再給孔子一次機會。
沒錯,在這屬於網路、屬於變革、屬於進步的2019年,我想請你重回那有點廢話、有點空洞、有點過時的論語。事實上,我認為不論一個人打不打算將儒家道德奉為人生準則,都應該在成年後重新了解一次儒家。
在高中的時候,我也覺得論語裡面實在沒什麼內容。孔子把一些常識翻來覆去的講,好像都沒什麼實際的意義。再加上還要一字不漏的背下這些廢話,更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了排斥感。因此,我看柏拉圖、看尼采、看沙特,就是不看孔孟。
不過,論語現在真的沒用了嗎,看看ptt這篇神文吧。
不代表本人政治立場 (咳)
隨著逐漸長大,我接觸了更多哲學,也開始真的面臨了一些道德抉擇。這時重回論語,我才發現這本「廢話語錄」一點也不廢。即使身為一個西化程度較深的人,最後我發現儒家-或是廣義來說中國哲學-仍是構成我心靈原型的重要成分。在過去數年摸索了一些西方哲學之後,回到儒道思想反而有一種「回家」的純樸感。
論語是「廢話語錄」嗎?
為何我們會覺得論語裡面充滿了「廢話」? 很諷刺,其實是因為我們在心中默默地將其奉為圭臬。我們覺得論語淺顯,是因為儒家思想就跟一加一等於二一樣,廢話。
舉個西方的例子,啟蒙思想之父伏爾泰可說是一手「點亮」了歐洲,不過除了那句其實不是他自己講的格言,還真的很難舉出幾個比較有名的思想。這可不是因為伏爾泰過譽了,而是因為他就是啟蒙精神,所以他的思想現在看來毫無新意。有句話很好的形容了這個弔詭,「伏爾泰的偉大在於他贏的太徹底,使我們看不見他的偉大。」順帶一提,伏爾泰也相當崇敬孔子。
智者孔子身為一個立法者,從未試圖欺瞞人民。創世來豈有比這更美好的行為準則? 承認吧,沒有立法者對人類的貢獻比他要更大了。 -伏爾泰
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並不是伏爾泰
我接觸沙特的存在主義時感到震懾,因而對他有一股由衷的欽佩。但細想這種震懾其實來自陌生,就像異國風情總是神秘誘人。相比,儒家「贏」得太過徹底,就如我們呼吸的空氣,無形無影。
在沒接觸其他哲學前很難感受儒家的深刻。在英文中沒有單字能完整的翻譯「孝」、也沒有詞語能傳達「仁」的悲憫關懷。只要跟西方人聊幾句,很容易就能發現我們認為簡單的道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儒家難道不是禮教吃人?
對儒家常見的批評還有「禮教吃人」。確實儒家,以及整個中國哲學演變到後期產生了很多僵化的陳腐教條。但這不代表儒家已毫無用處,我們仍可以取其精華應用。
思想家不論多麼天才,都還是會受其身處的環境限制,寫出今日看來不甚正確的言論。美國的開國元老在寫下「凡人皆生而平等」時,不少都還擁有著大批奴隸;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也曾在《論女人》中寫下「男人才是真正的人」、「女人只為種族繁衍而活」等令人皺眉的沙文語句。
沒錯,這些話語在今天都是不能接受的,但我們也必須理解在他們的時空這難以避免。更重要的是,活用他們的遺產不代表我們全數接收其思想。
我認為我們也應這麼看待儒家,我們不需將孔子視為至高無上的聖人,也能學習其中的智慧。我們可以捨棄過去僵化的教條,用現代方式活出道德精神。我們可以拋棄為「不孝」誅殺名士岱康的陋習,也能繼續視孝順為美德。確實,仁義道德是吃過人,但也不應因此全盤否定其價值。
論語能應用在現實嗎?
其實我們在學校學論語時,其實沒有多少人生經歷與之對照,所以簡潔的字句就顯得空泛。但在進了大學後,我才真的面臨道德抉擇。也是在自己有了些體悟後,我才發覺其道理之深刻。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我過往沒有碰過「不以其道得之」的利,沒有具體的情景,就算理解了意思這句話也沒有現實意義。後來,我才開始面對一些通過道德妥協就能得到利益的選擇。在利益跟前,在顛沛造次之際,我才真正體會到實踐道德所需的堅定,甚至可說是固執。在沒有親身面對成為小人的誘惑前,我絲毫不知原來成為君子是如此高貴的理想。
論語的格言都沒帶甚麼實例,用詞也十分含糊,因此在缺乏經驗對照的我們眼中才有些空洞。但我發現論語就像沒有謎面的謎底,只有在人生中積累了問題後,才發現答案都藏在裡面了。
中國哲學空泛的表象其實是高度一般化、抽象化的結果,因此只有配上經驗中取得的實例,才能體會其中哲理。此時,本來空泛的字句變得「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境無盡深遠。就如禪宗評莊子「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重回論語,簡潔成了深刻,微言成了大義。
孔孟是不是過氣了?
最後,我並不是鼓吹全盤回歸儒家思想,而是說若只有學校教育並不能見到儒家的全貌,因此有必要再給儒家思想一次機會。我認為我們對孔孟的知識受限於學生時期的經驗,對其思想往往流於教條上的理解。因此,若緊抱著過去的壞印象視其為洪水猛獸,其實並不明智。
就算是想西化的人,其實也只有在了解儒家之後才能乾淨、徹底地拋棄其思想。畢竟我們很多視作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概念、價值都有儒家的色彩。更別說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其實反對的僅是儒家演化出的教條,而不是思想。若不了解自己本來所沉浸的思想而盲目的追求新的價值,最終只會變成四不像。想要去除一個東西,首先要知道要去除的究竟是甚麼。
不過我還是認為論孟是個充滿智慧的寶庫。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日,其格言仍揭示著人生不變的本質,儒家的理想也仍高貴的值得追求。其中有些教條早已過時,我們當然不能全盤皆收,但去其渣籽、取其精華,我們仍能以開明的態度活用儒家的遺產。。
帶著更加成熟的心靈重回論語,你會發現孔子離過氣可還遠著呢。
最近看的相關書籍:
《中國哲學簡史》by 馮友蘭
《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by 傅佩榮
《中國古代哲學史》by 胡適